靳远川 张晓蕊
[摘 要]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教学革命,然而,它的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可能优势转化为现实优也不是无条件的。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科 学理解,既不能视网络为解决教育问题的万能工具,也不能因其负效应的存在而置之不理,弃之不用。笔者尝试着对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总结出如下原则: 一、价值性原则;二、人文性原则;三、辅助性原则;四、实效性原则。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应用原则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教学革命,然而,它的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可能优势转化为现实优也不是无条件的。面对新生事物在 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的种种问题、失误,应冷静思考,正确对待,并进行深入研究。我们一方面,要防止头脑过热,“大跃进”不可能真正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合,反而极易导致技术的滥用和负效应的显现。另一方面,也不要认为信息技术应用就是高投入,需要一流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事实上,“牛车布衣”同样可对教 育信息化做出贡献,而“校校通”也未必就真正实现了教育现代化。缺乏教育理念和教学效益上的重大突破的校园网的建成往往只起到了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有的 学校不过把它当作电子版的公告栏而己。理清观念才是开展网络教育的明智之举。为教育信息化做出巨大贡献的苹果机发明者斯蒂夫.乔布斯认为:“技术解决不了 教育难题。 你能把人类全部的知识编入光盘,那又怎样?……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在解决教育问题。”对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必须正确认识,科学理解,既不能视网络 为解决教育问题的万能工具,也不能因其负效应的存在而置之不理,弃之不用。
笔者尝试着对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总结出如下原则:
一、价值性原则
从哲学角度看,技术是人作用于自然的工具、手段及其装置,它体现了人的某种意志和需要。每一种技术的出现都是源于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或服务于人类某 个特殊的目的。因此,技术具有两个特征:工具性和价值性。工具性是指技术功能。技术功能无所谓好坏,它是造福人类.还是为害众生,取决于人出于什么目的来 发明和应用它。而价值性则指要对技术的善恶价值进行判断,看它是否体现了人的意志和需要。
这里要强调的是,就人的语文学习来说,信息技术并非必需的。只要传统的纸、笔、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依然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仅仅依靠一张纸,一 支笔,一本书获得高强的语文能力,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出高水平的学生。信息技术不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条件,同样也不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 这正是语文学习的特点,是语文教学的特点,也是语文教学区别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要做的事,是人不愿意做的事,人不能做的 事,人利用技术可以做的更好的事。价值性原则,就是指在语文教育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要看技术是否有利于语文教育,体现了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我们既 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也要看到它有如“双刃剑”的工具性本质;既要防止技术至上主义,又要避免陷入技术无用论的泥坑。
二、人文性原则
语文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它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学科不同。自然科学的学科是由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成果的原理、公式、定理、法 则等组成的知识体系。这些学科的教学一般是先讲清原理、公式,再按照公式做练习来巩固,练习的答案往往是固定的。语文则不同,它讲究对人们的精神领域施加 深广的影响;它的前提是语文材料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以及人们对语文材料反应的多元性。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通过优秀的语言文字作品的浸染, 移人性情,提升人格。信息技术不能取代学生对文字本身的阅读和感悟。语文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图像、视频和音频永远不能取代文字的功 能和作用。那种试图通过图解的方式来降低文字的阅读难度的做法和想法是有局限的。例如,为了加深对《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认识,用图解的方式展示大观园的平 面图或其他有关图像、视频等材料是合适的;为了加深对作品及作者背景的认识,例如对老舍的作品,展示一些介绍老北京的相关图像,比如八旗的分布图等等材料 是合适的;在讲解科技类文章时,对某些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自然现象,例如金星凌日现象,用图像或者视频材料是合适的;但是,用图像的或者视频的材料代替 文本去诠释《黛玉葬花》恐怕就未必合适;用图像的或者视频材料代替文本去诠释《荷塘月色》恐怕就未必合适;用图像或者视频的方式未必能使学生真正理解“鸟 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意境;对于从来没有见过安塞腰鼓的人来说,加上一点视频材料,使学生对安塞腰鼓的气势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是有益的,但是这种视频材 料并不能使学生体验到作者写《安塞腰鼓》的那种情感;通过直观的方式解释斑羚飞渡的方法是可以的,但这并不能加深学生对《斑羚飞渡》一文思想的理解。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不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介入的语文课变成影视或美术欣赏课,更不要变成现代信息技术的展示课。
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不管技术发挥到何种程度,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不能被忽略!要留给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理解领会作品的空间。任何生动的画面、悠扬的乐曲、动情的朗读都无法取代学生的自我理解、自我思考、自我欣赏、自我审美的过程。
三、辅助性原则
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来说就是一个辅助工具,其意义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之于教学的意义没有本质的不同。现在很有一些人不喜欢计算机辅助教学这种提法, 他们喜欢用“整合”“优化”之类的新名词来表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和意义。这些说法貌似深刻,其实不然。任何工具对于人在其原初的意义上都是“帮助”, 帮助人实现某种目的。我们必须明白,信息技术的本质就是工具,只是给我们“整合”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条件,去进行“整合”的是人,而不是技术。这就好比你利 用钳子、螺丝刀、扳手改造了一辆汽车,使其性能更加优秀。你能因此说这些工具的作用是优化汽车性能吗?优化汽车性能的是你,而不是这些工具。我们可以主 张,或者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但这绝不等于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作用是“整合”或者“优化”。
智能化的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堂;是一项推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新举措。然而,由于理论准备和教师培训的不足,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引起 了语文课堂教育主体地位的迷失,造成了一定的问题。如一些开展“四结合”研究的教师曾提出了“语文三元论”,即教师、学生、计算机同时为教育主体的观点, 他们把计算机提升到与人同等的地位,认为其能充当教育者,甚至受教育者。而更多的教师对这个问题认识模糊或者根本没有想过,他们在现代信息技术参与的课堂 中常常自动放弃了师生的主体地位。教育主体模糊或错位的结果,必将使学生成为缺乏情感、缺乏意志、缺乏创新能力的“现代机器人”,而使教师成为影视或美术 欣赏课的“放映员”或“技术员”。教师、学生两者的地位十分尴尬,影响了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信息技术在任何时候,都只是一种辅助教师教和学生学、提高课 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工具。
四、实效性原则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要讲究实效,要考虑它的结果,看它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还看它所花去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功能,如声音媒体有 利于培养听、说、朗读的能力,有利于培养语感;图像动画媒体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丰富感性经验;教师的语言有利于培养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人际亲和 力;而粉笔字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写字能力,彰显课堂的人文性。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没有绝对好的媒体,也没有绝对差的媒体。所以,我们选用媒体的时 候,要讲求实效。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一定要使用现代教育媒体手段来表现的,粉笔与黑板等传统教学手段依然是很好的媒体手段。
五、整合性原则
这是在运用效果上的要求。语文教师应自觉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学习(含学生的学习)、语文教研、语文课堂教学等方方面面,并且用起来就像用书本、纸、笔、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力求取得自然融合的良好状态。
由此,将促进语文教育中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并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即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义兵.教师信息素养的结构与形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祝智庭、钟志贤编.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